这两天引起全民讨论的话题电影,是徐峥的新作《我不是药神》。上映第一天票房就破三亿,豆瓣评分高达.2分,网上也是好评如潮。
《我不是药神》里讲的,是身患重病的贫困中国人如何自救的故事。之所以会让人引起这样强大的共鸣,是因为里面反映了中国人真实的生存困境:不敢病、不敢老、不敢死,一点点意外都会摧毁原本就极其脆弱的家庭结构。
很多时候,打垮人类的,并不是困难,而是疾病面前的顽固。
一场病压垮一个家庭
一名知乎网友讲过自己的经历,父母和其他家人都是央企职工,生活小康,山珍海味吃不上,但日子也算滋润。8年,他还在读小学,外公查出鼻咽癌晚期当地无法医治,小舅请长假带着外公四处求医,最后选择了长春一家医院。有一次包饺子,小舅妈吃着吃着就哭了,她说,有一年多没吃过肉了,去菜市场买菜都是买剩菜,只为了多省几块钱。
两年后,外公去世,留下三家满满的债务,他不知道还了多久,只记得到上高中的时候仍在还钱。后来,他母亲经常对他说,如果她老了,患了重病,她不要治疗她要安乐死……
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说,70贫困的就是因为疾病,一场大病能毁掉一个家庭。
因病致贫早算不得新闻,在全国的贫困人口中,44的人就是因为一场病,大概有734万人,这还只是2016年的官方数据。
据《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研究》显示,在城市家庭,自付的医疗费用中,有8.需要借债才能支付,在农村,这个比例为20。当然,这不包括那些根本没有纳入医保体系的大病。
一个普通家庭与贫困的差距,也就隔着一场病。哪怕是有车有房的中产,一场不大不小的病也能让你捉襟见肘,在疾病面前,我们就是如此脆弱。
有种病:叫不想拖累子女
北京青年报的报道,温州有位老人叫戴金秀,70岁,育有二子一女,家庭美满,老人性格开朗。
去年4月,老人咳嗽不止,痰里带着血丝,她瞒着子女到医院检查,结果出来,是肺癌晚期。老人的世界突然就塌了一半,焦虑,晚上睡不着觉,不到一小时就醒来。
子女不知情,带着母亲去精神科,医生说有焦虑症,需要安眠药。
8月16日上午时,老人跟女儿说,要去中山公园看戏,便一个人走了。到吃中饭时间,母亲没回来,女儿到公园找了很久,也没发现踪影。回到家,发现留了一封长长的“诀别书”,满满两张纸,上面写着不想拖累子女,以及她想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三个儿女开始疯狂寻找,整个温州出动也没发现踪影。8月1日上午10时30分,救援队在一处废旧的拆车场附近找到了戴金秀,面部朝上,已无生命体征。
这样的新闻太多太多,怀柔老太不愿拖累子女勒死瘫痪丈夫后自杀、荆州患病老太不愿拖累孝顺儿女跳湖寻短见、……
没有具体的数字可统计,到底有多少老人一生病,首先想到的就是不能拖累子女,不能拖累家人,用一种残忍的方式,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很痛,也很现实。
残酷的现实:不敢病,更不敢死
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,女,28岁,医院确诊为糖尿病,有家族病史,父亲死于糖尿病。
老公在外创业,事业刚刚起步,家里还有300多万的贷款,确诊的第三天,弟弟结婚,问能不能借10万块钱,所有的事情在一瞬间就崩溃。
原本的女强人,回到家看到孩子就偷偷哭,不敢跟老公说,也不敢和孩子说,卡里已经没有一分钱可以借给弟弟。
以前很怕死,晚上梦到死醒来都会哭,现在不怕了,希望出门就被撞死,这样还能给家人留点钱,不想拖累家人,但想着死了,家人怎么办?越想就越崩溃,天天以泪洗面。
在疾病面前,大部分的人都无能为力,但谁也不能保证,下一个被光顾的不是你,就像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》那样,最开始的一场感冒,到最后把一个家庭推向奔溃的边缘。
都说病来如山倒,有时候,倒的不止一个人,而是一整个家庭,病,也等于恐惧、等于贫穷、等于奔溃。
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我们
“小病拖、大病抗,病危等着见阎王”几乎成了我们的现实写照,不是不想治,而是不敢治、害怕治,治不起。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我们?
·被架空的医保
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,推动了全民健康覆盖的进程,为老姓解除了后顾之。但是,部分医院的过度治疗,名义上病人享受国家报销政策,实则病人自费不少,却让医保形同虚设。一个简单的感冒,X光提示肺纹理增粗,就是肺部感染收住院。到了住院部,病人自费承担部分远远多于门诊的费用。
很多药不该吃,却在吃;很多治疗不需要,却在做;很多手术使病人更痛苦,却在进行。这些被作者诟病的问题,其实就是如今常说的“过度医疗”。
·医疗陷阱、虚假广告、低价引诊、
医疗陷阱有很多!差不多地球人都知道这事儿,但还是一不留神就上当受骗。随着小诊所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,医疗低价的广告是越来越多,比如:合格的男性包皮手术成本费用就在700元左右(含经验丰富的手术专家主刀费用),那么“480元包治”的广告岂能相信。
“贪小便宜,吃大亏”这句古话说起来大家都知道,可是真正以此为戒,做到不贪小便宜可就有些难度了。提醒患者低价广告,陷阱多多。
·侥幸心理
中国保监会发布的《中国热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(2006-2010)的通知》显示:男性在0-72岁期间“至少罹患1种重疾”的概率为44.32,女性在0-78岁期间“至少患1种重疾”的概率为46.81”。
讳疾忌医,是我们的心理传统,对不愿发生的事情,选择不去碰触,总觉得,疾病离自己很远,侥幸心理越重,准备就越不充分,风险的冲击也就越大。
面对病痛我们应该怎样去做?
病来了,所有的道理都显得苍白无力,也可能所有的努力和准备都将化作无可奈何,但不意味着只能听天由命,我们能做的,是将伤害降到最低,不至于摔下来,连个垫子都没有。
·不要让一个家庭长时段处于负债或零储蓄的状态
有必要给每个家人买份保险,尤其是老人。当然,更不要让一个家庭长期处于恶性负债中,有钱,就意味着抗风险的能力强,不至于慌乱,做决定的人乱了,一家子就乱了。
如果习惯了先消费后还钱,最好学着节制,中国一半以上家庭零储蓄,别说是疾病,就是失业,也能让一个家庭迅速奔溃。不想一病就穷,就不要长时间让家庭财务处于紧张状况。
·遵医嘱、及早治疗
至少目前而言,遵医嘱就是最好的选择,及早治疗,能让你少花冤枉钱,至于小区周围的保健品,没有例外,都是骗人的,坑起钱来,比病还恐怖。
不要像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》里的岳父那样:一定要同时打开厨房窗子,南北对流通风,并且坚持不穿上衣,吹半小时,最终让一场致命的流感趁机而入。少信奇怪的养生,少吃奇怪的补品。
·定期体检
我知道劝一个人去体检是有多么困难,哪怕这是一项只有好处,没有任何坏处的东西。很多时候,打垮人类的,并不是困难,而是顽固,尤其是倔强的人。
定期体检,能让你及时止损,不要排斥现代医学的进步,至少它让人类寿命延长了几十年。除非是真的没钱,至少每年一次体检吧。
生命的可爱正是在于它的脆弱,脆弱的像一根丝,慢慢的缠绕成一个雪白的茧。在茧内,是生,也是死,全看我们自己怎样去选择。